别得网 > 百态 > 正文

​“龙年不宜结婚”迷信,由何而生,如何破解?

2024-02-03 08:44 来源:别得网 点击:

“龙年不宜结婚”迷信,由何而生,如何破解?

2 月 4 日是立春节气,不久之后,就是农历新年。不过,不知何时起,坊间有一种说法在悄悄流传:今年是龙年,没有 " 立春 ",所以是 " 寡妇年 ",不适合结婚。这种说法很快招来了质疑,为此甚至有网友在民政部官网上留言,建议民政部或其他部委联合发文,引导居民不受迷信影响,龙年正常结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对此回应表示将予以关注。(中新社)

既然是迷信,天然就没有道理、逻辑可言,是与 " 科学主义 "" 理性思维 " 完全不沾边的另一个平行宇宙。从迷信的发生机制来说," 信息与知识的缺失 " 是其产生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寻求超验的解释框架,成为人们理解这个世界 " 特殊性 " 的重要策略。不过,在现代社会,有些 " 迷信 " 也不能简单归咎于无知。所谓 " 龙年不宜结婚 " 的谬误,同样如此。

从历法角度解释," 无春年 " 仅仅是因为农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时间差造成的。既然可归因、可预测、可复验,那么就谈不上神秘。" 龙年没有立春 ",倘若将其还原,我们会发现,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个算术问题;至于说,由 " 春 " 字所衍生的关于婚配、生育、繁衍的联想,则是典型的语义学、符号学命题:从 " 没有立春 ",到 " 无春 ",再到 " 寡妇年 "" 不宜结婚 ",这关乎语言范畴内的缩略、指代、流变等现象,却与 " 适不适合结婚 " 没有丝毫关系。

事实上,倘若把一些经典的迷信拆解,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多都有着语言学意义上的源起。比如说,谐音、指代义等。发端于阴差阳错,然后是以讹传讹,久而久之,也就约定俗成了。近现代以来,随着全社会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绝大多数迷信已被破除。但是,民俗有其惯性," 反迷信 " 的过程,绝非单向度的、直线向前的,波折与反复,在所难免。

置于当下语境中,人们之所以对 " 无春年 " 耿耿于怀,主要还不是因为 " 信 ",而是心理层面的芥蒂。喜欢好彩头,不想触霉头,这是人性使然。而要打破这种忌讳,在舆论层面发动广泛动员、形成压倒性的声量,不失为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好办法。我们看到,一些人主动寻求职能部门出面发声,这看似是小题大做,实际上还是起到了积极的效果。至少,其成功地引领了议程,全网对 " 无春年 " 谬论群起攻之,这对于打破局部的信息茧房和心理障碍,意义重大。

面对迷信,除了必要的知识背景、思维理性," 心理优势 " 往往是决定性的。当 " 无春年 "" 寡妇年 " 的说法成了被群嘲的对象,自然就失去了束缚人心的力量。(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文 / 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