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得网 > 百态 > 正文

​基辅会战:66万苏军被俘,苏联最耻辱一战,不经意改变了二战走向

2025-03-17 04:20 来源:别得网 点击:

基辅会战:66万苏军被俘,苏联最耻辱一战,不经意改变了二战走向

基辅会战是1941年7月至9月,侵苏德军在当时的苏联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首府基辅东部组织的一场围歼苏联西南方面军的会战。

这场会战不仅堪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而且充满了戏剧性。

说它规模大主要是就其俘获的俘虏的数量而言(被俘苏军数量远远超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俘德军的数量);说它充满了戏剧性,在很大程度上则并非是指其经过复杂多变,而是指其思想准备和战略影响。会战的倡导者是希特勒,批评者则为当时的德国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以及德国装甲兵的创始人、中央集团军群第二装甲集群司令官古德里安上将。

希特勒的意见最终占了上风。会战德方在当时取得了令人目眩的胜利,然而结果却表明批评者的意见是正确的——由于这场会战的延误,而未能在入冬以前攻克莫斯科,进而输掉了对苏战局乃至整个战争。这大约是希特勒所始料未及的。

基辅会战极为典型地说明了兵力、空间和时间如何决定着战争的进程,重大作战行动能产生怎样的战略影响。它带给每个军人及军事爱好者的思考都是多方面的。

一名德军士兵押送密密麻麻的苏联俘虏

基辅悲壮的一幕

1941年9月27日,柏林广播电台在一阵激昂的军乐声之后,播音员以傲慢的语调宣读了德军最高统帅部战报:“......基辅附近的大规模会战已经结束。在辽阔的地域内实施的两翼包围,成功地粉碎了第聂伯河防御,歼灭苏联5个集团军共约50个师,甚至连小股敌人也未能逃出包围圈。

“陆军、空军密切协同作战,共俘敌66万5千人,缴获和摧毁敌装甲战斗车辆884辆、火炮3718门,以及无数其他作战物资。”

就在柏林电台广播这一战报前5天,即9月22日,基尔波诺斯上将,这位苏联精明强干的西南方面军司令官在突围时被德军炮火击中身亡。这位昔日的百万大军统帅牺牲时身边只剩下几名士兵和军官,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也在同一天阵亡。

与此同时,在莫斯科,原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正在与斯大林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其他成员话别。曾由他指挥的各集团军所遭受的惨重损失使这位国内战争时期的老英雄痛不欲生。斯大林对他进行了长时间心平气和的劝慰,才阻止了这位老战友的自杀。

德军缴获的苏制KV-1坦克

此时此刻,基辅及东乌克兰看上去像是一个巨大的墓地。一位德军坦克军官在日记里对他亲眼目睹的情况作了如下描述:

“......留下的是一片凄荒杂乱。上百辆卡车及其它车辆零乱地躺在野地里。车上人员下车时遭到火力袭击,被烧得像黑色的木乃伊一样歪挂在车门口。车子周围躺着上千具尸体,田野里也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尸体……”

此时此刻,将近70万苏军俘虏踏上了通往俘虏营的前途莫测、艰难困苦的道路。

这就是苏联西南方面军的结局。历史上最大规模而又最为典型的合围战结束了!

合围态势的形成

1941年6月21日,莫斯科最短的一夜降临了。

政治局委员们于凌晨2时多散去,斯大林疲惫地从自己的装甲轿车里望着寂静无人的街道。他还不知道,德军的飞机已经滑向跑道,装甲兵正在把坦克开进出发阵地,希特勒的将领们越来越频繁地看着自己的手表,表盘上的指针正在接近决定命运的时刻。斯大林在自己休息的别墅里的沙发上铺好被褥刚要入睡,有人小声地敲门。敲门声令人心惊肉跳,因为还从来没有人敢在此时将斯大林叫醒。

斯大林和朱可夫

斯大林裹紧睡衣走了出来,卫队长报告说:“朱可夫大将有紧急事情请您接电话。”斯大林拿起话筒,总参谋长在电话里扼要报告了德国飞机空袭明斯克、基辅、塞瓦斯托波尔等城市的情况。接着又惊悸不安地连续问道:“斯大林同志,您明白我的意思吗?”斯大林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他明白他竭力避免的战争终于降临了。此刻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

战争的来势异常凶猛。按照所谓的“巴巴罗萨”计划,纳粹德国和它的仆从国芬、罗、匈等国,总共出动了190个师的兵力(其中153个德国师,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托化师),4300辆坦克,4980架飞机,4.72万门大炮,192艘舰艇,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发起了全线进攻。

北路,北方集团军群,由冯·李布陆军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驰越诺曼河,沿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进军,目标列宁格勒;中路,中央集团军群,由冯·博克陆军元帅指挥,从华沙经明斯克,企图攻占斯摩棱斯克,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南路,南方集团军群,由冯·龙德施泰特陆军元帅指挥,从卢布林和喀尔巴阡山脉之间出发,经托米尔直捣基辅,进而向顿巴斯挺进。

投降缴械的苏军士兵

由于战略上的突然性及其它一些原因,战争初期德军的进展异常迅速。到8月20日在元首大本营的敌我态势图上,出现向东突击的两支先头部队已形成齐头并进之势,几乎成了一条直了一幅令希特勒拍案叫绝的景象: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线,两者相距约550公里,直线中心距后方也大约550公里。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几乎等边的三角形地区,苏联的一个完整的方面军,即西南方面军便位于这个三角形地区之内,这意味着,只要两个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分别挥戈向南和北,在西南方面军的后方会师,便可合围并全歼这个方面军。这大概是每一位统帅都梦寐以求的军事态势。而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立即被希特勒抓住了。

希特勒的决断和斯大林的错误

然而直到此时,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仍然把莫斯科视为首要目标。它认为,如果进行基辅会战的话,已经占领斯摩棱斯克,虎视伸臂可及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就将被迫停止向莫斯科的进攻,而分兵向南。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和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激烈反对这样做,他们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备忘录。备忘录再次明确地提出莫斯科是德军进攻的中心目标,并明确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关于将部分兵力转调南方和北方作战的要求。拒绝的理由是,不占领莫斯科就无法结束战争。而过不了几个月,冬季就要到来,但德军并未作好进行一场冬季战役的准备。

发起进攻的德国军队

希特勒于8月21日签署了一项意义重大的指令作答。这一指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苏德战争的命运。指令指出:

“陆军于8月18日提出的关于东方战局下一步作战的建议,与我的意图不符。

我命令:1.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

希特勒知道,他的这个指令将使陆军总司令部有关进军莫斯科的所有计划都成了泡影。因此,他故意将指令的第一句写得十分严厉,以此向陆军总司令部及其司令官清楚地表明,他们仅仅是元首命令的接受者。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在战争趋于高潮的情况下却成了一个仅仅负责执行命令的机构,这是不符合德国的军事传统的。哈尔德上将大为愤慨,于是向布劳希奇元帅建议他们一同辞职。但这位陆军总司令情愿听天由命,并以希特勒无论如何不会接受他们的辞呈为由婉拒了这一劝告。

哈尔德上将虽然在他的日记中以“元首本人应比别人对这一段弯路负更大的责任”的话记述了当时的心情,但在下午和晚上,他仍和总司令、作战处长一起根据“元首指令”对他们的要求拟定了第一批命令。这些命令在8月22日夜间便通过无线电传送到了各集团军司令部,从而拉开了一场迄今为止人们连想都未想过的大会战的序幕。

攻入基辅街头的德军部队

令人感到巧合而又有趣的是,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莫斯科,斯大林也与他的一位主要将领发生了意见分歧。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已经发现了西南方面军的危险处境,因此建议他们从第聂伯河一线向东撤退,跳出尚未封闭的合围圈,必要时即使放弃基辅也在所不惜。这使斯大林大为愤怒,斥之为“胡说”。

朱可夫提出辞去总参谋长职务,其他与会人员顿时抓住话柄说,斯大林没有你朱可夫也一样行。于是朱可夫离开了总参谋部到预备方面军任职,而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从西战区回来再一次就任总参谋长。

斯大林旋即做出了一项对基辅会战的结局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决定。他命令西南方面军立即停止撤退,部队要返回原地,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杰斯纳河和第聂伯河防线。正在撤向东部的物资,要坚决运回西部地区。要动员城乡居民到前方去修工事。一批又一批部队从苏联的遥远内地源源开进杰斯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广大突出部地区,要塞城市基辅便位于该突出部的顶端。

被德军击毁的苏军BT-5快速坦克

9月初,共有28个师被斯大林派往这一地区奉命加强西南方面军。这28个师连同西南方面军在不足3周的时间内就不复存在了。

封闭合围圈及合围圈内的战斗

由于双方统帅部的决定,此刻可以说是大局已定。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群没有继续东进,而是在古德里安上将的指挥下掉头南下(在此之前,作为中央集团军群前锋的古德里安上将受博克元帅的委托,直飞位于东普鲁士的希特勒的大本营“狼穴”,力劝希特勒同意继续进攻莫斯科,但却只得到一道严格的命令:必须毫不延迟地向下一个战略目标基辅进攻!)。

同时,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群在冯·克莱斯特上将的指挥下挥师北上。9月14日,两个装甲集群在经过一系列激烈战斗后在西南方面军的背后的洛赫维察城会师,终于封闭了合围圈。

这时,西南方面军的处境已万分危急,需要立即突围。但斯大林依然下令坚守,并企图在合围圈外,由东向西发起进攻,以割裂合围圈的正面,击退德军的装甲集群。然而在向东推进的德国陆、空军部队的抗击下,苏军这一企图仍然没有成功。

边境交战中的德国步兵

9月17日,苏联“西南方向”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巴格拉米扬少将乘飞机飞进合围圈,来到了西南方面军指挥所,向基尔波诺斯上将传达了撤离基辅、率方面军向东突围的命令。然而,听惯了坚守命令的基尔波诺斯上将对这个口头传达的命令表示怀疑,他命令发报员与莫斯科进行联系,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回答:“同意撤离。”

可是此时已经太晚了。自战争开始以来,曾不止一次地使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局部受挫的西南方面军在遭到合围的头两天便已陷入混乱之中。方面军所属的各集团军被分割成了相互没有联系的战斗群,只能根据情况和地形各自为战。

9月19日6时,德军第296步兵师首先攻入基辅,激战进行到下午,争夺基辅的战斗便结束了。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基辅作为一个加盟共和国首府的一切光彩都已消失殆尽,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要塞。炮弹炸弹昼夜不停地落在市区内,灰色的烟云,在房顶和教堂钟楼上空翻滚,街道上死一般的沉寂,居民们躲进了房屋的地下室。在房屋已倒塌的地方,人们只好带着少量财物随便找一个栖身之处。基辅的陷落标志着基辅合围战已近尾声。

进攻苏联的德国装甲集群

从9月18日起,方面军司令官基尔波诺斯上将已无法对他的各集团军实施指挥,因为他与各集团军司令部的联系也已全部中断。上将下令撤销了方面军指挥所。他将其参谋部、警卫部队等编成了两个战斗群,分别由他本人和巴格拉米扬少将率领,分两路向东突围。

巴格拉米扬少将的战斗群有3000人,当他最终向东突出重围时,只剩下50名军官和52名士兵。基尔波诺斯上将的战斗群有800人,它则始终未能突出合围圈,并最终出现了本文开始时所描述的那悲壮的一幕。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合围圈内的苏军在战略态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仍然顽强战斗,给部分德军以重创。

未决胜负的胜利

基辅会战的规模到目前为止是空前的,苏军4个完整的集团军和2个集团军的大部被消灭了,德军仅俘虏就抓了近70万人,但这并未像希特勒所预言的那样决定了苏德战争的胜负。许多史学家和军事家都认为,正是由于进行基辅会战而使德军失去了在入冬以前攻克莫斯科的机会,从而输掉了整个东方战局。

断壁残垣中的苏军士兵

莫斯科不仅是苏联的政治、军事中心,而且当时几乎是苏联全部铁路的枢纽,占领了莫斯科,就犹如击中了一个人的心脏而使他全身的血液无法自由流动一样,苏联将无法把东部的增援部队及物资运到西部前线,也无法把军队从北部调到南部或从南部调到北部,苏联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更不用说莫斯科的陷落在政治上和心理上给苏联人民造成的震撼了!

果真如此的话,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会是怎样一个结局就很难说了!因此,说希特勒在基辅“赢得了最大规模的会战,输掉了最大规模的战争”确有几分道理。

当然也许这样一种观点更接近事实:只要看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在中欧标明德国的这块小地方是完全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来囊括整个欧洲大陆,更不必说后来加上美国了。仗无论怎么打德国都不可能获得胜利。侵略成性的希特勒不加节制地使用德国力量的结果,只能是使德国、德意志民族及其武装力量一步一步地、越来越深地陷入失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