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得网 > 百态 > 正文

​“万里长江第一阁”,令人叹为观止的鄂州观音阁

2025-04-01 13:01 来源:别得网 点击:

“万里长江第一阁”,令人叹为观止的鄂州观音阁

总以为多次来鄂州,对鄂州应该是很熟悉的了,没想到就在鄂州市小东门外的长江中,竟然还有这么一座神奇的水上观音阁,当朋友带我来到这里时,我真的是被震撼到了。

在斜阳的照耀下,它闪着金色的光芒,遗世独立于长江之中,江水从它座下奔涌而过,浪花拍打着基部礁石发出哗哗的声音,更显其庄严肃穆,威震江天。

真不愧“万里长江第一阁”的称号,纵观万里长江之上,西起巴蜀,东至吴淞口,唯湖北鄂州的这座观音阁雄踞龙蟠矶头,宛如中流砥柱,又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万里长江之中仅此一处,令人叹为观止。

观音阁建立在江中一巨礁上,巨礁蜿蜒如龙盘伏于江中,当地人称其为“龙蟠矶”,所以观音阁的前身为“龙蟠矶寺”,当长江水位下降时,便可看到下面的龙形礁石与红石青砖砌就的观音阁融为一体,抵御着江流的冲击。

因长江频发洪水,每当洪水把庙宇冲毁,水退后当地百姓就会修缮重建,就这么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所以无论多大的洪水,周边淹没多严重,它都屹立不倒,就这么静静地峙立于长江之中,静观江水横流,冷看世事变迁历经700多年。

清朝诗人姜愃在他的诗作《龙蟠晓渡》中,对鄂州观音阁进行了简单而直观的描述:峭壁起江心,层台水面浮。岂堪龙久卧,但见石长留。云影轻帆处,桡声夜渡头。问津何处是,一柱砥中流。

我们来的时候是今年的9月下旬,长江水位仅比阁内的地面低一点,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远观不能近瞧。

江边有不少游泳爱好者不断地游泳过去,在上面休息一会再游回来,来来回回乐此不疲,真想跟着他们游过去看看。

我问他们能否进去,他们说上面的门是锁着的不让进,因慕名来此观瞻者众多,从文物保护角度来说,一般不让登临其上,除非当地有关部门特许。

好在带了航拍机,可以从空中俯瞰。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三进结构,重檐飞楹,门前朱栏回廊,左角有亭名“观澜亭”,亭侧下方有阶梯入水,供人方便乘舟出入,整体布局合理、结构精巧,有江南民间建筑风格特色。

观音阁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厚1米余,以长60公分、宽20公分、高25公分的条石垒成,木框架结构的亭阁式建筑,阁身正壁镌有”观音阁”三个大字。进阁正门石碑上刻的“龙蟠晓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笔。

观音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阁内自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纯阳楼、寅宾楼。从山门依次可进入三重大殿,然后上纯阳楼,楼有三间,有睡榻一张,吕洞宾睡像一尊。阁内还供有石雕观音和八仙塑像。观音阁后壁有一古井,长江枯水季节,井中水面常常高出水面数尺。

从宋代在这里建庙宇开始,史书有记载的修缮时间和人员就有:元至正三年(1345年),武昌县邑达鲁噶齐铁山(蒙古族人)垒石成台,建成蟠龙矶寺,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僧人觉寿对观音阁进行了募修。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春,增建了纯阳楼和观澜亭,清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文化殿大学士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满族人)驻节黄州,登岛写下了“龙蟠晓渡”四字、、、、、、

一般来说,古人建庙宇都选在风景优美的山峦之中,而这座观音阁却特立独行地建在这滔滔江水之中,倒是让人有些不解。经查得知:自古以来,这片水域商贸繁荣,来往船只频繁。而江中这处大礁石给行船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行船安全,古人便在此建起了庙宇,提醒过往船只注意触礁的同时,也有祈求神佛保佑的意思。

2006年5月25日,鄂州观音阁经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州以此为中心轴线,沿江建立起了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园,也是鄂城八景之一的"龙蟠晓渡“所在地。

鄂州是湖北省下辖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这也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公元221年,吴王孙权在此定都称帝,取名武昌,寓意“以武而昌”,故鄂州又称“吴王古都”。

滨江公园以此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观音阁和怡亭铭摩崖石刻这两处重点保护文物为主景,建有武昌门、民清古城墙、孙权广场、钓鱼台等几个历史文化景点一线串联,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历史文化景观长卷。

慕名来此观赏观音阁的人们,顺便也会在滨江公园逗留、游览,从而也了解到鄂州古老的历史文化,有利于提升鄂州市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