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得网 > 百态 > 正文

​浚县泥咕咕|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25-05-17 05:13 来源:别得网 点击:

浚县泥咕咕|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浚县泥咕咕一般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黎阳镇杨玘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使作品美感顿生。

泥咕咕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社会男性生殖崇拜和原始先民鸟图腾信仰,源于颛顼、帝喾时期,兴盛于隋唐。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黎阳与隋军大战,争夺黎阳仓。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玘的大将在此地屯兵,故村名杨玘屯。当时在与隋军激战中牺牲了不少将士和战马,为了纪念这些阵亡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之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这一题材流传至今成了泥咕咕。而黎阳杨玘村,也自然成为今天泥咕咕的主要产地,全村共有2000多人专门从事泥塑产业,已形成泥塑专业户50户,泥塑作坊15个,建泥塑烧制窑50座,年生产泥塑作品80余万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

2006年5月20日,浚县泥咕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浚县因势利导,依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品牌优势,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组建了浚县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集民间艺术的制作、展示、销售、旅游等为一体浚县泥塑原生态文化村,为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目前,浚县已形成以王学锋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三个流派各有特色,同源同根。目前,浚县泥咕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并涌现出张福斌、宋庆春、宋楷战、刘红亮、李连顺、王红瑞、宋小龙、李卫雪等一大批泥咕咕能工巧匠和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艺人,已经成为浚县泥咕咕一支强大的传承继承生力军,创作题材更加广泛,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使得作品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图为部分有代表性的浚县泥玩,色彩斑斓,多彩多姿,或古意,或写意,或夸张,或写实,或朴素,或华丽,经历了历史的洗尘,捶打的历练,匠心的独运,窑火的升华,色彩的渲染,阅不尽尘世繁华,演不完世间百态,看着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