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得网 > 生活 > 正文

​马鬃蛇(马鬃蛇吃什么)

2024-01-29 11:02 来源:别得网 点击:

马鬃蛇(马鬃蛇吃什么)

马鬃蛇怎么养

马鬃蛇生活于小石山灌木草丛中,居于石洞、地穴中,活动范围较广,个性活跃且善于跳跃、夜伏昼出,捕食草丛中的昆虫。

可以缸养或放养。缸养要求缸的长度超过蜥蜴的长度,越大越好,缸底以沙或石做铺垫,放块沉木或石块供其栖息,缸中置一水盆,水以晾晒过为佳,供其饮水与洗澡。放养可以在屋中或阳台,放一水盆或每两天给它洗一次温水澡即可。食物以面包虫为主,1至2天喂一次,一次可吃6条虫。有条件的可以捉些蟋蟀和青蛙来改善伙食,偶尔喂一些生菜或苹果可提高其体质。可训练它趴在肩膀上不动,出门散步。

人工饲养场地的设置以仿生而建,环境尽可能符合其生活习性。一般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地方。

马鬃蛇是保护动物吗 马鬃蛇是国家保护三级动物吗

1、马鬃蛇是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即三有保护动物。

2、马鬃蛇又名变色鬣蜥《中国动物图谱》。体长80-90mm,尾长约为体长的3倍。头较大,吻端钝圆,吻棱明显。眼较小,眼睑发达。瞳孔圆形,鼓膜裸露,无肩褶。体表鳞片呈覆瓦状排列,均具棱,背鳞尖向后,背正中有1列侧扁而直立的鬣鳞,颈部发达,向后渐弱,四肢发达,后肢贴体前伸达鼓膜或眼,前后肢有5指、趾,均具爪。一般为浅棕色或浅棕灰色,背面具5-6条黑棕色横斑,尾部具深浅相间的环纹,眼四周有深色辐射状纹。幼体及雄体体侧有2条浅黄色纵纹。雄性鬣鳞发达,尾基亦比雌性大,喉囊明显。生殖季节雄性头部有时甚至背面也为鲜红色。

雷公马是什么东西?

雷公马是鬣蜥科树蜥属的爬行动物,又称变色树蜥,学名:Calotes versicolor。

雷公马头大眼小,身体浅棕色或灰色,背面具5—6条黑棕色或横斑,尾部具深浅相间的环纹。多生活于稀疏树林下、灌木丛中。我国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变色树蜥多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常见于林下、山坡草丛、坟地、河边、路旁、住宅附近的草丛或树干上,适应力强,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80至2000米。主要以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包括啮齿动物和其他蜥蜴。

扩展资料

雷公马属于保护动物,不得非法猎捕

雷公马属于我国“三有”(受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陆生野生动物,2017年三亚市森林公安局连续破获3起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查获保护动物“雷公马”活体237只,海口、文昌、东方等市县森林警方也相继破获涉及保护动物的案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变色树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237只“雷公马”差点上餐桌 三亚警方抓5“猎人”

这是什么动物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变色树蜥】(学名:Calotes

versicolor)

为鬣蜥科树蜥属的爬行动物,俗名马鬃蛇、猫公蛇、鸡冠蛇,全长40厘米左右。分布于印度、安达曼群岛、中南半岛、阿富汗、斯里兰卡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主要以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包括啮齿动物和其他蜥蜴。

变色树蜥头体长10-12厘米,尾长大约30厘米。

变色树蜥背面浅棕色,杂有深棕斑块;眼四周有辐射状黑纹。生殖季节雄性头部为红色。体色可随环境干湿、光线强弱而变。鳞片十分粗糙;背部有一例像鸡冠的脊突,所以又叫鸡冠蛇。头较大,吻端钝圆,吻棱明显。眼碱发达。鼓膜裸露,无肩褶。体背鳞片具棱呈复瓦状排列;背中线上,由颈至尾基部有一列侧扁而直立的鬣鳞,颈部的较长,形如马鬃。四肢发达,前后肢有五指、趾,均具爪。

变色树蜥多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常见于林下、山坡草丛、坟地、河边、路旁、住宅附近的草丛或树干上,适应力强,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80至2000米。主要以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包括啮齿动物和其他蜥蜴。它们没有牙齿,会把猎物整个吐下去。雄性繁殖季节变得具有领地意识。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马鬃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