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得网 > 百态 > 正文

​佛陀传授夫妻和谐的秘诀:姻缘天注定,能改变吗?

2024-06-20 20:54 来源:别得网 点击:

佛陀传授夫妻和谐的秘诀:姻缘天注定,能改变吗?

婚姻家庭不但不是修行人的洪水猛兽,反而是学佛实践的好地方!

夫妇没法再相处,是否分开?

有一位同学问,如果夫妇没法再相处,是否分开?

还是继续维系一个外表看来幸福完整的家,勉强忍耐痛苦下去。

我告诉他:“如果你觉悟的话,就不会有痛苦,你会活得很自在、很快乐。”

我觉得夫妻两个人不能相处,要把不能相处的原因找出来,然后把原因消除。

把不能相处的原因消除了,不就百年好合了吗!

一定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这很重要!

纵然学了佛,夫妻还是不能相处,还是要闹离婚,这个不是好现象,这个一定要知道!

为什么不能相处?

佛教给我们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要会用!

四摄法就是人与人相处的方法。

在团体里面讲公共关系法,在我们个人身上讲,这就是交际应酬的方法。

你要是夫妻,两个都会用这四摄法,就是一对恩爱夫妻,百年好合,怎么会分离?你们不能相处,是你不会用。

四摄法里头的布施,它跟六度的布施不一样。

四摄法的布施是多请客、多送礼。

夫妻两个常常请客,彼此送礼,多多交流,利益对方,这不是好事情吗?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这个地方。

爱语不是甜言蜜语,不是说好听的话,而是用真诚的爱心关怀对方、爱护对方;利行是有行动,我们一般讲照顾,真正照顾到对方。你所想的,你所做的,绝对是对对方有利益的,对方所欢喜的。

最后一条是同事,同事是共同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

譬如说共同建立一个家庭,这家庭是全世界所有家庭里头的模范家庭,你说这种事业多有意义,这就是弘法利生。

今天社会不安定,原因在哪里?

我参加这些国际上的和平活动不少次了,我跟大家说:“你们天天谈化解冲突、促进和平,你们一定要知道,冲突的根本在哪里。”

冲突的根本在哪里?根本在家庭,就是夫妻不和,你们有没有发现?

所以这个社会离婚率这么高。离婚率高,这个社会决定有问题,它不健康,这个社会有病,这是病根。

我讲到的还不是真正的根本,真正根本是什么?根本是自己。

我说自己的“本性”跟“习性”发生冲突,就是“觉”跟“迷”发生冲突了,这才是根本,真正的根本。

所以我教人,我们要化解冲突,要做和平工作,要促进世界和平,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从内心做起。

我在内心里面,对一切人事物绝对不对立,这矛盾就化解了。你自己有成见,先入为主,你们夫妻两个就对立,对立就麻烦了。

你要把自己的对立化解,不要问对方。对方对我不好,我对他好;他跟我对立,我跟他不对立。我只要不跟他对立,他跟我对立,也对立不起来。

怨恨,一定是双方的;一边,这个冤结决定起不来!

所谓孤掌难鸣,我只要把我自己这一方化解掉,那一边一个巴掌拍不响,这问题才真正解决。

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他跟任何人不对立,所以一切人对他都没法子,都不能够造成他的障碍,佛成功了。

所以,“我”跟一切人事物对立,这是麻烦的真正根源、祸害之根本。

夫妻要和合,要把不和的因素找出来,把它化解,做为社会一个好的榜样,那是功德,那才叫真正学佛。

离婚是错误的,勉强凑合过痛苦的日子,这也是错误的,一定要觉悟!

《善生经》:夫妻和谐的秘诀

要调和夫妻的关系,仅仅诵经或念佛很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按照佛陀的具体教导来实行才对。   

《善生经》是佛陀教育我们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宝典。现存有几种译本,其中流传最为普遍的有两种。

一种是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的《善生经》,其中讲到夫妇之道“...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佛陀告诉我们,丈夫该怎样对待妻子呢?

第一佛就要求我们要相待以礼,这个非常重要,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太太、进而就是尊重女性的含义。

大家要注意这里,很多人都觉得佛法当中似乎总是重男轻女,但是佛陀在教育我们夫妇之道时第一就要求丈夫要尊重妻子,尊重女性,这是家庭和谐的大前提,然后再谈别的部分。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夫妻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不论收入的高低,家庭出身是否悬殊,乃至智力上知识上的差异,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一切言行随心所欲,处处随便,以为夫妇间不需要客气了,对自己的缺点不仅不改正,反而大大例例,随时表现,还自以为夫妻之间,不需要掩饰弱点,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的是客气和尊重。

还有的夫妻一方总想控制对方,以迁就自己。逐渐的把所有的劣处,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结果日久生厌,只觉得对方的可憎了。

诚如佛在《无量寿经》里说:“自妻厌憎”,和《玉耶女经》里说:“见夫不欢”。彼此厌憎不欢,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

要防止夫妻间日久生厌,丈夫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第一丈夫要学会经常关心妻子,对她温存体贴;丈夫要学会经常感谢妻子。

当她替你做一些小事,如缝补衣袜之类,你不可认为是她的本分,应该要说声:“谢谢”。在表面上,她虽然觉得你的话是多余的,但是她的内心,却有非常的快慰;

妻子喜欢丈夫当着别人面前夸奖她,这种称扬使她心里不仅愉快,而且非常感激;妻子最讨厌当着别人的面前,批评她的短处,使她面子上难堪。

丈夫需要纠正她的时候,应避免被父母儿女或他人听见;妻子有意见,应当虚心听受,然后和她详细讨论,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对方倘有错误,要纠正时,切忌粗暴口吻。

《华严经》里说:“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作“毒害语、蛊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如火烧心语。”

■第二威严不阙。威是庄重而不浮躁,严是尊严而能自爱,不阙是不可轻慢。

待妻的举止应该庄重礼貌,言语行为不可轻薄放纵。此外,男性在家里必须有威严,这个威严是讲道理、有智慧而让人敬服,决不是蛮不讲理的专横跋扈。

如何做到这一点,男同胞们就要加紧修炼自己的身心了。可以说,很多家庭矛盾都是因为婆媳间的不和引起的,男人在这个时候往往就左右为难。

不过一旦男同志能够在家里建立起自己的威严,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第三衣食随时。

女人常欢喜丈夫赠与她心爱的东西。所谓心爱的东西倒并不一定要价值昂贵的,只要你是为她而买的,她心里就感到无限的愉快了。

如衣料食品之类,当她心里想要而还没有开口的时候,你就买来送她,她自然喜出望外,感到你是关心体贴的人。

另外呢,作为家里的主心骨,男人理应承担起照顾女眷老幼的责任,特别是对待妻子这个即给你管顾家庭又为你生儿育女的女人,随时供给衣服饮食(当然不是太过分奢侈的要求),是男人应该尽的义务。

■ 第四庄严以时。

这“庄严以时”就要给妻子购买衣物装饰,使她能打扮得整洁而适合时代。因为爱美之心,是任何妻子都有的。

但是,做丈夫的也不可使她打扮得过分华丽,竞奇炫异,流于奢侈,一味追求“新潮”,则失了庄严的真意义。服饰是身的容仪,修养的品位,在选择衣物装饰时,应要顾到这两点。

■ 第五委付家内。

做丈夫的对于家中大小事件,只须主持大体,而不必为微细的琐事,一桩桩亲自去督察管理。

丈夫对家政明察秋毫般地去干预,作求全的责备,是常会使妻子感到不快和没趣,所以,即使妻子处理事务有失当之处,也要“言色相和”、理解宽容,让妻子当家。要知道如果没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后顾之忧了。

那么妻子如何对待丈夫呢?

佛陀指出说要“先起,后坐,和言,敬顺,先意承旨”,这些并不难理解,总的来说就是要尊敬、顺从丈夫,遵从丈夫的意旨来做事情。

那么这是否代表女性没有地位呢?并非如此。佛陀只是希望女性籍此来调和自己的心性,发挥女性温柔善良(要知道柔能克刚哦)的优点,做到不怨不骄。

在相对优裕的境遇中,夫妇是容易相处的。

但当境遇贫困的时候,因经济的逼迫,双方就容易互相怨尤。尤其是做妻子的,由于女性心理使然,最容易埋怨。于是不可免的误会口角,就随时有发生的可能。夫妇固然要同甘,但也不要忘记要共苦。

生活愈困苦,愈要共同努力,困苦可以兴家,从困苦中奋斗出来的夫妇,爱情是永久的,前途是光明的。

有些女子性情刚愎,自骄自傲,或者因为娘家财高势大,或自恃面貌美丽,遇到家庭里事情稍有不如意,就要大声小叫,要咒要骂,要打要吵。

佛陀说的“谦诫”,我们一定要注意。

特别是自以为美貌而得意的女性朋友,要记住佛告诉玉耶女的话:“女人不以面貌端正,(便是端正)。不顺夫婿,非为端正。心端行正,是为端正”。

其实夫妇如何相处而能福慧增长,和谐安乐,佛陀已经为我们讲述得非常清楚了。关键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去实行。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常常有同修埋怨配偶不理解、干涉或者反对自己学佛,并因此而倍感烦恼痛苦。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除非夫妻双方都是学佛者,否则就不能以佛法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人家不信佛,所以不喜欢你那一套,这根本就无可厚非。

既然我们自称佛弟子,那么想让所有众生、包括自己的亲人、配偶、朋友...都理解佛法这一根本真理存在的价值,并且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首先就要做好自己的本分。

也就是在日常当中实实在在地按照佛陀的教育来实践,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让人真实感受到佛弟子的风范,以及佛法改变人、塑造人的伟大魅力。

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事情,而不是一味有口无心地诵经念佛,然后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

佛陀以结婚恋爱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

如《须摩提女经》载,佛弟子王舍城美女须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满财长者子求婚,往问佛陀,佛谓须摩提女若嫁与满财家,当“大度人民不可称计”。

须摩提女依佛教敕出嫁,后来果然感化大家及满财城多人皈信三宝,受佛称赞。大乘经典中还多处说挚爱行菩萨道者及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的功德。

如《华严经》卷七五说妙德女因挚爱修菩萨行者威德主太子(释尊前身),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志对一女子起悲心,答应她的求爱,为作丈夫十二年后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众苦”。

可见,婚姻家庭不但不是修行人的洪水猛兽,反而是学佛实践的好地方。否则,佛陀也不必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这么多夫妇之道,家庭和谐之理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切实按照佛陀的教育去实行,一定会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