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得网 > 百态 > 正文

​每个人能练习的彭祖长寿身体调养术——四种调摄法和乐趣养身

2025-04-17 04:44 来源:别得网 点击:

每个人能练习的彭祖长寿身体调养术——四种调摄法和乐趣养身

上回说到彭祖养生秘法之二为“调摄疗养术”,其中首要是“心”调摄。上次讲了六种“心调摄”。今天讲身体调摄。需要明确的是,心的调摄不是离开身体说心,当然,“身体调摄”也不是离开“心”调摄说身体。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是,分开讲更容易分类和把握。

身体调摄主要分为:四种调摄:四时调摄、每日调摄、每夜调摄、行摄调摄;以及在天地自然中寻求乐趣以利养生。其实,寻求乐趣,也应该是心调摄一种,但是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实现的。

先说四种调摄:四种调摄整体而言,都是从“道家”尊天法地,道法自然而来,节制欲望,适应天地变化,按照自己自然而然的方式去养生。

1. 四时调摄:

四时调摄是说根据春夏秋冬四季之天地万物之生灭变化,而自觉养护和调养身体。

1.1春之调摄。

春季调摄,重在养肝。

这主要是取《皇帝内经》所讲原理:“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为荣;夜卧早起,广布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这其实是取法天地万物春季初发蒙,不可过于强行生长,不可过于激烈运动,缓慢增长生命力。

为什么说伤肝,这是根据五行配五脏说:东方属木,应肝。对应八卦之“震卦”。具体不去展开。

调摄术就是需要主动养肝。

方法有三:

方法一:吐纳养肝法:早起,面东而坐,叩齿三通、闭气九息,深呼吸九次,吞咽口水。其实也可以采取”坐式八段锦”的叩齿36,漱口,然后吞咽口水。具体次数并不强求。

方法二:六字诀行气法:采用“嘘”字诀。之前有文专门介绍“六字诀”,详细可以取查阅。

方法三:肝脏导引法:方法很多 ,可以采用最简单的方式:双手交叉先向外推掌,再翻转掌心向内胸前按掌,反复三五遍。

养生专家石天基还认为,春季应该保暖,逐步适应天气的变暖。

1.2 夏之调摄

夏之调摄术,主要是养心。心属火。火南方也。对应八卦之“离”卦。

也是顺应夏的特点。

《黄帝内经》说:“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植物开花结果。

“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

这是要求,越是热,越应该心平气和,舒张气血。通俗讲,需要多出汗。现代人动不动吹空调,其实已经偏离调摄之道。夏季非常忌讳坐卧湿冷处,会引发各种看不见的慢性病。

夏之调摄也有心脏导引法:

方法一:正坐,两手握拳,左右拳用力相抵,五六次。

方法二:正坐,采取“八段锦”单手托天式之中的托天动作,单手向上托,如举重物,左右换手,各三次。

方法三:坐,两手交叉,左脚踏手中,相当于两手搬左脚;换右脚。各五六次。

以上三种可单独,也可以连贯一起练习。

最后闭目调息,吞咽口水。

1.3 秋之调摄

秋之调摄主要养肺。肺属金。对应八卦“兑”卦,西方也。

《黄帝内经》说:“秋……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意思是秋天收敛精神,神不外驰。重在养气。

秋之调摄法:

主要用六字诀:呬字诀。之前有文介绍,可以查往期文字。

1.4 冬之调摄

冬之调摄主要固肾。肾属水。对应八卦“坎”卦,北方也。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肾为生命之本,不藏养,则生命力容易枯竭。

肾之修养法:

方法一:面北而坐,舌口内搅动,口舌生津,三次吞咽。可参照“坐式八段锦”。

方法二:六字诀之“吹”字诀。大吹三十遍,细吹十遍。

2. 每日调摄

每日调摄其实是四时调摄的白天版。

早起,先拍心胸,两手干搓面令发热。衣服温和,不可过热。

早吃白粥。上午可做重要事。

午餐不宜过多。下午工作可少许放松。

晚餐必少。

睡前漱口,叩齿,缓步走。

静坐数分钟。

按摩足部发热,再睡觉。

3. 每夜调摄

每夜调摄主要讲睡觉方法。

石天基认为:睡觉应该屈身侧卧,不能仰卧,不能把手放到胸口。

卧下不言语,闭口,固养元气,不唱歌,不忧虑。

当然,更不能看手机了。

睡醒应该舒展受阻,再动身体。

夜间起夜,应先拍心胸三四掌,再起身。

4. 行旅调摄

主要是指外出如何保养身体。与现代人生活方式已经不同,但也有参考意义。

如石天基说:到外乡,吃豆腐青菜,可治疗水土不服。

对于现代人而言,到外地,可先吃清淡的食物,慢慢适应,更利于身心。

石天基说,不可雨雪走路。注意保暖。这对于现代人而言,已经是常识。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注意随时保护身体而已。

5. 寻求乐趣 以利养生

石天基等古代养生家说,除了身体调摄,还应该在自然之道中寻求乐趣,以让身心沉浸其中而快乐。

对于现代人而言,只要有一种就可以。或者说,有一个自己的工作之外的爱好和乐趣,并时常实践它。

其实,这是一种通过感兴趣的方式,训练“定”,定生喜乐。但也不是如同现代人沉浸网络游戏的那种消耗之乐。

如“静坐之乐”、“读书之乐”、“养花之乐”等等。都是通过与自然或心灵之道,而进入一种宁静而沉浸的状态。

从F学言,也是一种“精神之食”——识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