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得网 > 百态 > 正文

​中国古桥(四):福建泉州安平桥

2025-06-04 06:10 来源:别得网 点击:

中国古桥(四):福建泉州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因安海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 (1138),前后历时十四年建成,明清两代有多次重修,现由国家拨款依原状重修。

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

目前修缮后桥长为2255米,桥面宽3-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板又阔又厚,最长者可达十余米,每间用板石七、八条,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有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的桥墩331座,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1961被国家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

安平桥是南宋代当地富商黄护捐资三万缗钱倡建的,于1138年开工,1152年完工。当时中国刚经历过女真族金国入侵,北方沦陷,宋朝迁都杭州的大变局。如此政局动荡不安之际,民间仍能进行“安平桥”如此浩大之工程,可见宋代东南沿海经济之繁荣、工商之发达和社会之安定,都可归功于海外贸易的蓬勃。

明末名将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故乡即在此桥附近安海镇。安海古时称为“安平道”,“安平桥”之名就由此而来。宋代改称为石井镇,明代又改称为安海镇,后来郑芝龙开府安海后,又改回古名称为安平。

安平桥是梁式石桥,建桥所用石料系从金门岛上开采,船运而来。全桥由花岗岩石板筑成,每块石板重约三吨,桥有疏水道三百六十二孔。其桥板石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其桥墩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成,分长方形、半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但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尚存331座。整桥状如长虹,衔接安海与水头两镇。

穿过桥门踏上这千年的石板桥,桥面,不像想象中那么平整,四至七条大长石板并铺,又阔又厚,两端横铺长石条相接,有些石板表面是平整的,看得到雕凿的痕迹,走上去踏实安稳,有些表面却高高低低,深深浅浅,参差不齐,石板与石板之间,或宽或窄,透过缝隙,水的波纹清晰可见。

桥的两旁是整齐划一的石栏杆,它们直直地站在桥两边,长长的臂膀挽在一起,守护着来往的行人。桥上两旁,置有造型浑朴的石塔,塔壁之上,镌有佛像。桥上到处可以看到行人的脚底磨光的条石,它们带着岁月腐蚀的一圈圈的斑痕,还有那桥墩上覆着灰绿色的海藻和一层层重叠的生死贝壳,呈现着这座古桥历史的韵味。

由于安平桥长五里,在桥面上筑有五个小亭,作为行人歇步休憩的地方,亭的外面,有雕成各种形状的石栏杆,作为桥的遮护。

“水心亭”立有两尊石雕的守石将军,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形状魁伟,姿态英武。两边的石柱上刻有 “世间有佛宗斯沸;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对联。

桥中心有上题“水心古地”的庙宇,香火点点,烟雾缭绕。阵阵梵音从寺中飘荡而出,谛听着这清净自在的佛乐,令人恍然有出尘之想。

庙旁门楼有“水原似静实不静,心本无为即有为”的妙联,门后有几株古榕树,树干粗大,枝叶繁茂,树下有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

庙前广场有观音菩萨静心仁立,面目安祥,仪态万方,护佑桥稳人安。这里又是晋江、南安的分界处,故称中亭。

郭沫若曾到安平桥留下了:“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咏五里桥》律诗一首。

中亭四周有几个碑林,记载着建桥和历次修桥的纪念碑,并刻有捐资修桥的众多人士的芳名,虽历经世代风雨,至今镌迹依然清晰可读。正是因为有如此众多的历代各方人士热心捐资修桥,才使这座古桥得以保存至今。

走完五里桥就到了南安市水头镇这边的桥头,桥门上方题有“水国安澜”四字,显出饱经沧桑的模样,看得见时间走过的痕迹。

历尽沧桑的安平桥,就像一座历史的丰碑,记录着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尽管当今世界已有跨越江海的大铁桥,凌空飞架的立交桥等现代化桥梁,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到安平桥寻踪览胜,领略古桥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