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得网 > 生活 > 正文

​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有影响吗?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怎么办

2023-10-18 05:04 来源:别得网 点击:

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有影响吗?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怎么办

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有影响吗?其实不管是国考还是省考,都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一定能够成功上岸。但是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大家,如果想要报考公务员,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就是不要盲目报考,因为每年都有很多考生因为报考错误导致没有被录取,甚至还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一: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有影响吗

不会有影响,确认信息不参与缴费当作自动放弃考试资格处理,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只是自己单方面的原因。

会被记入诚信档案有以下:

1、在面试环节,考生已经确认参加面试却临时弃考;

2、在报到环节,有的考生在已经通过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公示、备案等环节之后又提出放弃报考职位等现象均被视为弃考。

扩展资料:

公务员主管部门已经建立并开始运行全国联网的“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与诚信档案库”,对于录用审批后放弃报到的考生和在招考中发生的不诚信行为,建档入库。

国家公务员局从2012年起建立了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与诚信档案库,与全国各地公务员录用考试报名系统联网,做到信息共享。

考生公示或备案后放弃录用资格或者面试当天放弃考试的,将被记入诚信档案。考生的诚信状况也是公务员录用考察时的重要内容,任何不诚信行为都可能会影响未来的职业生涯。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二: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怎么办

应该是很少的。2023年国考是在23年1月7号8号两天举行的。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23年国考报名人数超过250万人。由于23年国考是疫情放开之后。而且报考的都是准备了很长时间。所以估计缺考人数也就几万人。

三: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会怎样

【事件介绍】

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有影响吗?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怎么办-第1张图片-

国考超46万考生“弃考” 监考巡考等人员近10万

11月29日下午17时,2016年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正式落幕。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超46万人“弃考”。考试当天全国共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

超46万人“弃考” 竞争比降至33:1

29日,2016年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在全国31个省(区市)47个城市的900多个考点同时举行,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计划招录2.7万余人。

相比往年,今年国考的热度已经出现降温。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较去年的140.9万人减少了约1.4万。有106.9万人网上缴费确认参加笔试,而考试当天,只有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参考率约为86.9%。与报名人数相比,超46万人“弃考”。

这已经不是国考第一次出现大规模“弃考”现象。根据华图教育统计,2012年度国考,133万人报名,最终37万人“弃考”;2013年度国考“弃考”人数逾38万人;2014年度国考“弃考”人数逾40万人;而去年国考“弃考”人数高达50余万人。此次超46万人“弃考”也令今年国考竞争比降至33:1。

“公务员并非我就业方向的首选。”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双榆树校区参加考试的大四学生小张告诉

史上“最严国考” 监考巡考等人员近10万

于本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确,包括公务员录用考试在内的法定国家考试中,组织实施考试作弊的行为被列入刑事犯罪。

此次修正案在新增条款中明确,“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而今年的国考也被称为“史上最严”。

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考试当天,全国有近10万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各地公务员主管部门加强与公安、无线电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合作,采取多种措施防范和打击考试作弊行为,创造了良好的考试环境。

早前,北京市丰台区人事考试中心主任崔元海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金属探测仪、身份证识别仪、“作弊克”、执法记录仪等防作弊利器今年都被运用在了监考中。

考题

“这次行测考试难度和往年持平。”上午的行测考试结束后,大部分走出考场的考生这样评价。但和以往一样,多数考生仍因题量过大,没来得及看完所有试题。

从考察内容来看,今年的行测题中涉及法律、时政热点不少。有考生对

“今年题目涉及时政话题众多,最大特点就是比较接地气。”华图教育公考辅导专家贾文博对

在下午进行的申论考试中,“ *** 施政效果”成为主题。长期从事申论考试研究的华图教育公考辅导专家赵军洋认为,这考察的是考生如何理解 *** 政策落地与惠及民生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中国本届领导人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目标。纵观以往几年的考题,无论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如何变化,其核心还是以百姓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只不过切入口不同,而民生话题是国考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据悉,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及最低合格分数线可于2016年1月10日左右在考录专题网站查询。7个非通用语职位的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和银监会、证监会特殊专业职位考试成绩也同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查询。

“46万人弃考”不能说明什么

不出意料,这则新闻成为许多人早餐后谈论的话题。其实,我们对于国考的

但是,46万考生弃考,并不能就此过度推理出诸如“国考降温”、“考生回归理性”等论断。需知,今年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的人数仅比去年的140.9万人减少了约1.4万,况且,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首次仅面向体制外人员招录。此外,33:1的竞争比以及去年“弃考”人数高达50余万,都说明国考仍未“退烧”,至少还是“低烧”。

应该说,公考遇冷,但仍没有冷至“合理区间”。看竞争比,依然平均还有32个人与你挤的“头破血流”。看考生心态,虽然有些考生把公务员当做普通职业并非首选,但“围城”内的吸引和诱惑依然是考生报考不能忽视的动力,两千多年来形成的“学而优则仕”不会轻易在一朝一夕变成“学而优则商”或“其他”。

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减少,并不能说明什么。也许是有些考生产生畏难情绪,也许是被“打虎拍蝇”吓到了,也许是对“油水日寡”没有了期待,“也许”还有很多。总之,不能因为招录比稍有降低,就过度推理,认为公务员招录考试发生了“质变”。国考仍在“高位运行”,报考人数没有本质减少,考生心态没有调至完全理性。

所以,我们不该只是去

既然公务员也是一份很普通的职业,那么就从减少

46万人弃考并不代表“国考回归理性”

今年弃考人数达到46万人,那么往年呢?数据显示,这并非国考第一次大规模“弃考”,2012年国考,133万人报名,最终37万人“弃考”;2013年“弃考”人数逾38万人;2014年度“弃考”人数逾40万人;而去年国考“弃考”人数高达50余万人。数据虽无声,但却极具说服力。从弃考比例来看,并没有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以今年46万人弃考便得出“国考回归理性”的结论,无疑是不谨慎的。

虽然今年弃考人数不少,但也有其他的客观条件。比如,今年是“最严国考年”,《刑法修正案(九)》实施后,出现作弊行为将最高获刑7年,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一些意图不轨的考生,同时会增加弃考人数,但与理性无关;再比如,国考落幕后,网络上便有不少人吐槽称考点设置不合理,很多在城边边上,不少大城市都是“堵城”,自己稍微睡过头就无法赶上考试了,只好选择“弃考”,这同样与理性无关。

46万人弃考,对“国考回归理性”而言,并非由此及彼的逻辑命题。若以此断定“国考回归理性”,必然会带来误解与误读。当然,推进与促使国考回归理性,还需要进一步努力。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曾经表示,“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诚如斯言!那不断地减少公职队伍的“灰色收入”,确保充分的财政透明,则是应有之义。

46万人弃考,请慎言“国考回归理性”。毕竟在这背后,还有许多不得不考虑的外部因素。而事实上,当46万人弃考本身依然引发

【启示与思考】

一年一度的国考无论“火爆”还是“降温”,总会牵动社会敏感的神经。而今年国考不允许在职公务员报考更是受到广泛

46万弃考,并不意味着公务员这份工作就一点也不美丽了。此前,中组部部长赵乐际曾说“当官就不要想发财”,直指公务员工作的真实性,让一心发财的人断了念想。实际上,公务员招考并非传统意义上就业手段,而是为国家选拔未来治国理政的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而非权力。有人弃考,说明这部分考生是在理性评估过岗位是否适合自己后所作出的决定;有人参加考试,说明这部分考生已经做好了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心理准备。

“兵不在多而在精”,公务员的健康成长需要的是一批忠诚干净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而绝非是一味的考数量堆积,质量才是人才的最大保证。2016年国考正如同筛选人才的“过滤网”,筛出46万思想未达标的考生,留下的都是有理想的考生。社会、人民,甚至是公务员队伍都需要把公务员当成是理想的考生,有理想才能不断前行、不断进步,生生不息,为理想不断奋斗,为人才不断档补充新鲜血液。

志当存高远,公务员热逐渐回归理性未尝不是个好事,一味地追求“铁饭碗”只会让年轻的斗志随着时间慢慢磨平,禁锢住跃动的思维。46万人弃考,说明公务员考录机制的改革成效已经越来越明显,在“十三五”即将到来之际,需要公务员们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让公务员不只是“看起来很美”。

欢迎继续

四:国考超50万人弃考

113.7万人缴费确认参加笔试,98.4万人参加考试,50.23万人弃考,参考率约为86.58%,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比例约为36:1。

建议不要轻易放弃面试资格

国考题目难度较高,竞争激烈,50万人对于报名人数来说,弃考比例并不是太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