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得网 > 百态 > 正文

​明朝六公极简介绍

2025-03-28 20:28 来源:别得网 点击:

明朝六公极简介绍

明朝开国六公简介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首次大封开国文臣武将,共封了六名公爵,分别是: 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魏国公邓愈,宋国公冯胜,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虽出身贫寒但少年有志,喜好兵书,思维缜密,身材魁伟,精通武艺,可谓文武双全。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和常遇春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和常遇春率军消灭张士诚。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和常遇春攻入大都,灭亡元朝。徐达戎马一生,东征西讨,南战北伐,为大明的千秋基业献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公”之首。

郑国公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出身贫苦之家。年少习练武术。长达以后的常遇春体貌雄伟,身高臂长,膂力过人,一身武艺,精于骑射,熟操兵器。 至正十五年(1355年),常遇春听闻朱元璋乃仁义之师遂投之。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常遇春鏖战衢州大胜。常遇春率军队大战九华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和徐达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后与邓愈合并进攻江西平定诸县。后又攻破平江城,张士诚败亡。洪武元年(1368年),和徐达攻入大都,灭亡元朝。常遇春号称常十万,作战勇猛彪悍,是明朝的第一猛将。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朱元璋闻之大惊,赐葬钟山之下,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朱元璋的外甥。明朝的名将、谋臣,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亡,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差点死亡。两年之后在滁阳碰到舅舅朱元璋,李文忠聪明伶俐甚是为朱元璋喜爱,朱元璋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李文忠经过调教加之聪明可以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读经史子集,满腹才华。至正十七年(1357年)19岁的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第一次作战就立了功。至正十八年(1358年)李文忠会同邓愈,胡大海夺得建德。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平定江南。洪武二年(1369 年)李文忠跟随常遇春北伐,。常遇春死后,李文忠受命代替常遇春统率军队,北伐大胜。1370 年(洪武三年),李文忠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伐大胜,因功劳最大封为曹国公。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年(1377年),多次西征北伐大胜。

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季,李文忠得病。洪武十七年(1384年)农历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列第三。

魏国公邓愈

邓愈(1338年-1378年),原名友德,字伯颜。虹县龙宿里(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儿时的邓愈聪慧好学,稍微长大就怀有平定天下的志向。父亲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被乡人推为团练,率领人马,保境安民。长大后的邓愈深受父亲影响因此作战勇敢,体恤士卒,深得士兵们的拥护。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邓愈率所部万余人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至正十五年(1355年)邓愈与常遇春多次水战打败元军。后又杀了金陵守将,攻取金陵,此役朱元璋提升邓愈为广兴翼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年) 攻占江南重镇徽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夏,陈友谅率领几十万人马围攻洪都,邓愈防守抚州门,坚守85天。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三年(1370年)平定吐蕃。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十一月,邓愈班师回京受封爵位卫国公。

明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朱元璋万分悲痛,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邓愈墓地位于南京雨花台墓前置六对石翁仲石马,山上遍地松柏,禁止砍柴打猎。并命人将邓愈的功绩写入《洪武功臣录》。

宋国公冯胜

冯胜 (不详—1395年),明朝名将。原名国胜,又名宗异。回族。安徽定远人。冯文质次子,冯国用弟,熟读兵法,元末战火纷纷,为求自保与兄结寨,后与兄长追随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冯胜兼任太子右詹事。因犯小法而被贬官,任都督同知。洪武二年(1369年)冯胜平定陕西全部.冯胜多次前往临清、北平练兵,率军出大同征讨元朝遗部,镇守陕西及河南。其女被册封为周王妃。由于徐达、军李文忠都已去世。辽东出现边患。洪武二十年,(1369年)明太祖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大军二十万前去征讨。冯胜缴获了大批牛羊物品,但是有人上奏朱元璋冯胜贪污受贿,强抢民女。明太祖闻之大怒,没收冯胜的大将军印。从此冯胜再无军权。

由于冯胜功高震主,加之有许多小事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因此在蓝玉被杀当月,冯胜应召回京。两年之后,被赐死,诸子都不许继嗣。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

(1314

年—1390年)汉族,定远(安徽)人,字百室,开国丞相。李善长爱读书多智谋,元末投靠朱元璋,跟随朱元璋,四方征战,屡建功绩,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胡惟庸与李善长关系密切,李善长更是多次举荐胡惟庸,先是被提拔为太常寺少卿,后荐举为丞相,洪武十三年,事发胡惟庸案李善长受牵连。洪武十三年(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获诛。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为胡惟庸的党羽,李善长受牵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受胡案牵连,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