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得网 > 生活 > 正文

​31年前,那个火遍全国的“大眼睛女孩”如今怎么样了?

2024-06-17 17:22 来源:别得网 点击:

31年前,那个火遍全国的“大眼睛女孩”如今怎么样了?

文 | 三三

大家还记得“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吗?

31年前,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

苏明娟一双求知的大眼睛,感动无数人。

她也因此改变命运,走出大山深处,如今是一位银行白领。

工作以来,她大部分工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

她还拿出积蓄,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参与建设了5所希望小学。

曾经的受助者,如今成了奉献者,将爱心一代代传递。

苏敏娟的逆袭,不仅藏着人间至善,还有家庭教育的力量。

31年前

一张照片逆天改命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一个小山村。

当地曾经的经济条件特别差,直到2020年才得以脱贫。

苏明娟家也过得异常拮据,父母靠打渔、养猪、养蚕维持生计。

底下,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

苏明娟一直记得,有次弟弟没吃饱饭,想喝桌上的一碗粥。

妈妈告诉他们那是给小猪仔的,为了防止被偷吃,还撒了米糠。

弟弟实在太饿,趁妈妈不注意,吹开米糠喝了一口。

连吃一顿饱饭都是奢侈,更别提读书。

这里的大部分孩子,经常读到一半就辍学了。

原本这也是苏明娟的未来,幸运的是她得到命运的眷顾。

1991年,纪实摄影师解海龙去苏明娟所在的张湾小学采访拍摄。

他去了一年级的课堂,教室低矮破旧,没有玻璃璃的窗户呼呼灌进寒风。

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正在埋头写字。

一个小女孩突然抬头望了解海龙一眼,他被彻底震撼了:

“那双眼睛在说话,有种穿透人心的作用,这种穿透力最大的底气在于真实,是女孩内心不加雕琢的反映,你仿佛能从中读出她的内心语言:我要上学!”

解海龙按下了快门,将这双大眼睛永远定格在照片中。

这个女孩,就是苏明娟。

8岁的她,还不知道那一刻命运的大门已经向她开启。

解海龙也没想到,自己的偶然到访会改变无数孩子的生活。

这张被命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一经发表就引起全国轰动。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苏明娟求学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自此,“大眼睛女孩”的形象和希望工程开启了一生的连接。

了解到苏明娟的故事后,各地的好心人纷纷筹款帮助她继续读书。

有大学生拿出兼职的钱,为她缴纳学费;

有退休的老人,为她寄来自己的退休金;

还有人每年给她寄零食和生活用品,直到她考上大学;

其中一名叫李万的人,每年都会寄100元,并写信鼓励苏明娟。

众人的爱心汇聚,照亮了苏明娟的未来。

她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2002年,她考入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于金融专业。

毕业后,她在安徽一家银行任职。

借着知识的翅膀,她飞出了大山,逆天改命。

如果不是这张照片,苏明娟的人生轨迹或许是另一个面貌:

早早辍学,嫁人生子,重复父辈困顿的生活。

她的人生逆袭,当然是一种幸运,是成千上万人托举的结果。

但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的,也不仅仅是幸运。

背后,也藏着一对普通农家父母的朴素的品质和大格局。

父母的三观

支撑她走得更远

苏明娟走红以后,媒体的采访接连不断。

为此,占去了她不少学习时间,中考成绩很不理想。

即便顺利被金寨高中录取,却面临不断的非议声,她一度压力很大。

重负之下,她选择了逃学。

父亲得知后,第一次大发雷霆地骂了她。

最后在老师的劝说和摄影师解海龙的呼吁下,苏明娟重返学堂。

实际上,读书的种子早已在幼时就已经种下。

身为文盲的父亲,不懂什么大道理,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

山里的娃,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去。

即便生活捉襟见肘,他也要从牙缝里省钱送女儿读书。

就算只能读几年,也好过是个文盲。

在父亲的期望下,苏明娟对学习也有着强烈的渴望。

每天往返12公里,风雨无阻,她不觉得辛苦,也从不喊累。

高中后期,她也刻苦学习,重新找到读小学时对知识的那份渴望。

2008年,她还继续取得了本科学位。

父亲对苏明娟的影响,不仅是学习知识,还有为人处世。

曾有位退休老人坚持要捐赠,父亲觉得他们受到的帮助已经够多了,不能要老人的钱,就把钱原路寄了回去。

结果老人家又把钱寄了回来,要他们一定要收下。

父亲见拗不过老人,就与老人商量以双方的名义把钱捐给希望工程。

享受到命运的厚待,不是独享,而是去帮他人。

苏明娟上初中时,父母也会在学费、生活费有保障的情况下,带着她把多余的捐款捐出去。

父亲也时常告诫她:

“如果没有这些好心人,我们家很难渡过难关,你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记得回报他们、回报社会。”

这句话苏明娟一直记在心里,也一直在付诸行动。

进入大学后,她停止了接受捐助,开始通过勤工俭学赚钱。

做家教、发传单、在售楼部做销售……

在养活自己之外,她把赚来的钱都拿来捐给了“希望工程”。

她还组织同学去贫困山村义务支教,在当地资助了一位面临辍学的女孩。

这个被幸运砸中的女孩,早在以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

工作后,她更是致力于公益事业。

 拿到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并坚持每年捐款。

“大眼睛”那张照片,拍卖后所得的30.8万元在西藏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她还通过自己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设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

启动资金,是她拿出来的3万块家庭积蓄。

如今,“苏明娟助学基金”已经参与建设了5所希望小学。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让那些贫困地区渴望上学的孩子实现梦想。

前半程的人生,苏明娟靠他人的爱心走了出去。

后半程的人生,苏明娟则主动为他人搭建桥梁。

感受到光的照耀,所以也选择成为别人的光。

解海龙当年拍摄的一张照片,是苏明娟命运的起点。

父母的格局和三观,则是支撑苏敏娟能走得更远的关键。

走出去逃离

是为了帮助更多人

31年过去了,“大眼睛女孩”已经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苏明娟也早已结婚生子。

如今,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

或许,她没有成为大家期望中的伟人。

但她也用自己的点滴力量,帮助了无数被困在大山的孩子。

这让我想起刘秀祥。

4岁父亲去世,母亲患上间歇性精神病,11岁哥哥姐姐相继出走。

他扛起了家庭重担,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

为了赚生活费、学费,他捡废品、在工地搬钢筋,吃尽了苦头。

考上大学后,他选择背着母亲去读书。

随着他的事迹被媒体曝光,很多人提出捐赠他都一一回绝。

只接受了学校的帮助,给他的母亲安排了住处。

大学时他继续打工赚钱,还资助了捡废品认识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读书。

毕业后他本来有很好的机会留在大城市,他也回绝了。

他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如今已经是家乡一所实验高中的副校长。

无数迷茫的孩子,因为他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

从苦难中来,又回到苦难中去,为底层孩子种下希望的种子。

我想不到,还有比这更崇高的行为。

在苏明娟和刘秀祥身上,我看到了善意最好的传递:

教育不是让我们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接过爱的接力棒,在人间洒满希望的种子。

也是这些坚守善良的人,让我们坚信爱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这个世界上总有淋雨的人,但也有掌灯的人。

正因为一代又一代人进行爱的传递,社会才会始终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