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一)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一)
笔者按:
2017年6月份,我曾经写作一文《诗词的诠释学理解》的文章,这篇文章探讨的是对诗词如何进行诠释学理解的问题。比如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为现在的读者如何对这首诗词进行理解。文章写完以后,山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的学姐对我的文章进行了润色,润色以后,她问我:如何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体现诠释学的原则?我当时对此问题不能回答,只能在在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寻找,但是一直没有找到。2017年12月12日,我在淘宝上购买了《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一书,我看了《出版者前言》和《译者前言》,我发现这两个前言写的太好了,可以说字字珠玑,看完前言,不看书的内容,也能够掌握接受美学的理论精髓。不仅如此,两个前言还回答了关于诗词创作的诠释学的问题。笔者想在本文中介绍一下接受美学的理论,并在其中加上自己的评论,笔者不想将本文作为自己的原创,只想将本文作为读书笔记。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H·R·姚斯,他的著作《走向接受美学》开创了这一理论,另一个人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R·C·霍拉勃,他的著作是《接受理论》。
在接受美学出现之前,美学理论上有三个流派,分别是:
一是实证主义文学理论,他们考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的关系,或者文学作品中事件和历史的关系等等为主。
二是俄国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他们认为文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即应该进行文本的研究,认为文本与创作文本的作者或者文本所反映的现实都没有关系,因此,对于文本的研究,应该摒弃文本与作者、现实的关系,重点研究文本的文学性。这一流派经过布拉格的机构功能学派,英美的新批评学派,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影响。沃伦的《文学理论》将其称之为文学的内部研究。
三是接受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不同于上述学派,而是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和影响研究。他们不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作品和现实的关系上,也不是房子啊文本的语言、结构、功能上,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读者的接受上。这也就是将这一理论称之为接受理论的原因。接受理论的出现,导致了文学研究中心从文本为中心,转向了读者为中心。
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接受美学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其特点是:
1.接受美学的文学概念与众不同。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同于文学的文本。任何文学的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和自主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次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他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的空白处填充起来,是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达致文学的实现。因此,接受美学关于文学作品的概念包括这样的两极,一极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文本,一极是读者阅读过程的具体化,这两极的合璧才是完整的文学作品。如伊瑟尔所说,从这种两极化的观点来说,作品的本身显然不同于文本,也不能等同于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也就是说,没有读者的阅读,没有读者将文本具体化,文本只能是未完成的文学作品,就没有文学作品的实现。
笔者读到这个地方,批注了多个“太对了!”“对!”等这样的文辞。我想上述论述一字一句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看上述文字,我内心极度愉悦,就好像拥着自己心仪的女人,四目相对。笔者是学法律的,在看诠释学的书籍的时候,总是这样问自己:这种理论对诗词等文学形式是适用的,对法律是不是适用的呢?比如说,将上述论述中的“文学”换成“法律”是不是适用呢?笔者认为,文学如此,法律也是如此。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文本,只是给司法者提供了一个框架,或者说一个活动的范围,这个框架和范围内是什么,都不清楚,这就是法律的未定性和非决定性,只有在司法者的司法过程中将这些空白的地方填充起来,法律的具体的含义才能真实显现。法律有也包含这样的两极,一极是未定性的法律文本,一极是司法者在司法过程中的具体化,自由这两极的合璧才是完整的法律。因此,西方法律现实主义认为,书本法不同于现实法,法律的文本和法律的适用不是一回事,法律的含义是不确定的,只要当具体的判决做出来以后,法律才以判决的形式显示出来。
此时,笔者发现,文学的接受理论和法律的接受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2.接受美学承认读者的能动作用。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并给这种创造以充分而广阔的自由天地。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中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文学作品不是作者独家生产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还是作家,因为鉴赏和批评的本身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生产,就是文学作品的实现。接受美学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说法,不承认文学文本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式图式结构,他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仅仅在于人们可以对他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因人而异,也可能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有意义的,是合理的。
法理学认为,法律的文本是一个开放结构,这种开放结构体现在,法律的概念是开放的,首先,法律的概念向社会事实开放,法律的概念就好像一个皮囊,其中的内容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手机”这一概念,二十年前的收集和现在的手机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这一概念没有变化,我们还是用这一概念来称呼这个实际上是移动智能终端的设备。法律的概念也是如此。比如,日本用的是一百年之前的刑法,现在还在使用,法律的文本没有变化,但是,法律的文本具有巨大的开放性,这样法律的文本就适应了这个变化巨大的社会。
其次,司法人员对法律的解释。张明楷教授就说,是司法解释赋予了日本刑法的生命力。司法人员根据案件事实和社会形势解释法律,从而使法律的概念具备了巨大的弹性和张力,丰富了法律的含义,保持了法律的适应性。因此,可以这样说,法律是立法者和司法者共同创造的。
因此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本质在于作品的效应史的永无完成中的展示。姚斯认为,文学史不应该是作者和作品纯客观的分析和描述,而应该是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是文学史成为文学文本接受史。姚斯说:文学史就是文学作品的消费史,即消费主体的历史。这里的消费主体就是读者。
笔者发现这和刑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对刑法通过以后的判例进行研究,就能够纵向展现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和不同的时代,法律文本的不同含义。或者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法官对法律文本的理解。
比如,刑法上的过失理论,先是过失论,后来是新过失论,再后来是新新过失论。每一种过失论都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都体现了在这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司法人员为了追求特定的的目的和价值,而发展处了法律的新的含义。关于什么是过失论,新过失论和新新过失论,笔者在此不展开论述,读者可以百度。
再比如,刑法上盗窃的概念。最早的时候盗窃的对象是有形物品,如钱包,对盗窃无形物品的不予承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物出现了,比如天然气、电等等,后来盗窃的对象就扩展到天然气和电,再后来网络上的虚拟财产出现了,相关的判决又将盗窃的对象扩展到虚拟财产。可以说盗窃的内涵和外延发展历史,就是法官对盗窃概念理解的历史。
因此,研究刑法,必须研究不同时期的不同判例,每个判例都是对法律概念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法律文本的历史,就是法官判决的历史。
3.读者的地位是不同的。之前的文学理论认为,读者的欣赏和批评必须以作品为基础,即作品是第一性的,读者的欣赏是第二性的。而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具体化是第一性的,未定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
因此,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接受是主观性的,他们都是从自我意识或者先在构成出发去感知或者把握认识对象,而把认识和解释的着眼点建立在构成的主观性图式上。
如何理解这句话?笔者认为,我们在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先见”,这里的先见,说他是成见、偏见都可以。我们总是在这种先见的指导下,来认识事物,而当自己的先见和现实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修改自己的先见,从而使自己的“理解视野”得到了扩大和修正。比如说,《大话西游》,二十年前你看的是电影,二十年以后,你看的是人生。为何?因为你的人生阅历变化了,你对事物的看法也就变化了。
在成见的指导下我们感知文学的文本,从而形成主观图式,这就是我们认为的文学作品。因此,接受美学所说的文学作品仅仅存在于人的主观观念中。而这个主观观念又不只是文学文本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而是人的“期待视野”处于主导的能动地位对文学文本的再创造。
如何理解这种“期待视野”?在对法律的文本的理解以及法律适用中,司法者对法律的含义总是具有“意义期待”:法律规定了非法携带管制器具,执法人员面对的情况是:某甲将到放到汽车的后备箱里,这叫不叫非法携带?如果执法人员想打击这种行为,他就希望将这种情况称作非法携带,反之,就不是非法携带。如果是非法携带,非法携带的含义就包含将到放到汽车后备箱里这一情况。这就是执法人员的“意义期待”。
因此,科林伍德说:历史什么都不是,只是在历史学家的头脑中。
历史是这样,法律不是这样么?
-
- “名嘴”宋世雄:和妻子相濡以沫52年,从未吵过架,晚年仍有遗憾
-
2023-12-10 08:03:18
-
- 赵国三大名将
-
2023-12-10 08:01:13
-
- 3月1日会发生地磁暴,你对地磁暴了解多少?
-
2023-12-10 07:59:07
-
- 闲说川西的龙门山断裂带
-
2023-12-10 07:57:01
-
- 青蛙产业到底该不该存在?
-
2023-12-10 07:54:55
-
- 云南腾冲简介
-
2023-12-10 07:52:49
-
- 《空洞骑士》攻略:泪水之城
-
2023-12-10 07:50:43
-
- 12年前误抢运往中国的油轮,索马里海盗格外后悔,被俄军如何处置
-
2023-12-09 18:55:37
-
- 白银连环杀人案即将宣判 案件全程回顾
-
2023-12-09 18:53:32
-
- 文在寅妻子:看似接地气,实则4年耗资10亿买衣服,真相如何?
-
2023-12-09 18:51:27
-
- 15首千古经典的五绝诗:诗仙诗佛诗圣诗杰诗隐,谁的五绝更绝唱?
-
2023-12-09 18:49:22
-
- 斯瓦尔巴群岛:如今用处却非常大
-
2023-12-09 18:47:17
-
- “最美最帅”的插画师,明明能靠脸吃饭却还那么拼才华!
-
2023-12-09 18:45:11
-
- 中国百家姓-赵(家谱及辈分)
-
2023-12-09 18:43:06
-
- 全球有几款第五代战机?它们的战力如何?歼-20能排第几?
-
2023-12-09 18:41:02
-
- 实探日本“自杀名所”青木原树海,没传闻那么玄,遇见人才可怕
-
2023-12-09 18:38:56
-
- 周群飞:从打工妹到中国女首富的励志创业史
-
2023-12-09 18:36:51
-
- 木村拓哉浅野忠信才是官配,竹内结子变炮灰,我猜对了不?
-
2023-12-09 18:33:58
-
- 异域造型难驾驭?这6位异域风太美,有人媚眼含羞,有人惊艳勾人
-
2023-12-09 18:31:53
-
- 美剧《逍遥法外》,让你看看帝国女性的魔力!
-
2023-12-09 18:29:48